陈独秀书法墨迹名人手迹
陈独秀书法墨迹欣赏
陈独秀(1879-1942),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,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,五四运动的总司令,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。原名庆同,官名乾生,字仲甫,号实庵。安徽怀宁(今属安庆市)人。
陈独秀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的政治家、社会活动家、教育家、文字学家、音韵学家,论著颇丰的学者,同时也是一位碑帖兼写并有理论研究的书法家。家藏陈独秀的《甲戌随笔》及其他零稿,因涉及文字学的研究,文稿中夹杂着众多的大篆、小篆结体,表现出的书写风格是多种的,行、草、隶、篆样样可观,皆能达到纯熟自如,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。我尤为珍爱的是先生手书的一页《三体石经》,据考是陈独秀晚年作品,写于四川江津。陈独秀不以书家名世,但他在书艺上却有独到的见解。他认为写字如作画一样,既要有天分,也要有功夫;功夫锻炼内劲,天分表现外秀。字要能达内劲外秀,那就有点样子了,即所谓“中看”了。庸人写字,只讲究临摹碑帖,难免流于笨拙;有点才气的人,又往往不屑临摹,写出字来有肉无骨,两者都难达妙境。就其观点,他曾对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的书法提出过批评。陈独秀曾见到沈尹默写的一首诗,对沈说:“诗很好,但字则其俗在骨。”陈独秀在当时所以敢批评沈尹默的字,是因为他也喜欢书法,并下过功夫,说的是内行话,深中肯綮,因此沈先生才心悦诚服。不过,事隔多年以后,陈氏对这位“勤奋练字”“书法面目从此一变”的沈先生的字看法并没有改变。他在1941年4月16日给台静农的信中说:“尹默字素来工力甚深,非眼面朋友所可及,然其字外无字,视三十年前无大异也。存世二王字,献之数种近真,羲之字多为米南宫临本,神韵犹在欧褚所临兰亭之下,即刻意学之,字品终在唐贤以下也。”从此简短的文字中,可以看出陈对中国书法史的研究有一定功底,言简意赅。我是很喜欢沈尹默先生书法的,究竟陈的评价是否正确,不敢妄加评论。但是“字外无字”一说尤为深刻,其意耐人寻味。至于陈独秀与书法的渊源,要追溯到他的幼年时期。他在《实庵自传》中回忆:“……至于写字,我喜欢临碑帖,大哥总劝我学馆阁体,我心里实在好笑,我已打定主意,只想考个举人了事,决不愿意再上进,习那种讨厌的馆阁字做什么!”他的嗣父陈昔凡(衍庶)在官宦之余犹雅好金石书画,崇尚邓石如、刘石庵、王石谷、沈石田,自颜其居日“四石师斋”。陈独秀的外孙吴孟明先生曾送过我衍庶先生书法照片,观其书的确很有功力。陈独秀生长于这样的家庭,有充分的文史熏陶、古文与书法的训练也是很自然的。他受嗣父的影响,在日本留学时,人们即说他“也是搞汉学,写隶书的人”。“搞汉学”是指他当时已经开始研究文字学了。马一浮先生回忆说:“不论做诗吟月也好,酒足饭饱也好,有事无事,仲甫先生他一个人,总要每天写几张《说文》上的篆字,始终如一,比我们哪一个人都有恒心些。”亦钟情于汉隶的台静农先生也有回忆说:陈早年喜欢书法,并用功于篆字。陈中凡先生亦曾深情地回忆说:“独秀先生认为中文系老师若不通文字、音韵是要误人子弟的。还要求我们苦练书法,说这是民族国粹啊!”由此,陈独秀《甲戌随笔》及其他零稿中,夹杂着众多的大篆、小篆结体,表现出的多种书写风格,行、草、隶、篆样样可观,皆能达到纯熟自如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陈独秀在书法实践和理论上尽管有很深造诣,但他从未将自己作为书法家来对待,也没有类似康有为晚年以写字为生的经历,即使晚年以文字研究为专业工作,也未曾将写字作为谋生的手段(凭名气和水平当时他是完全有这个条件的)。凡有人求书时,他总是满足求者的要求。